历史上,兵仙韩信之死是被后世人深深同情的,毕竟他是替刘邦打下三分之二江山的功臣。功劳就是最大的免死金牌,再怎么样也不能这么卸磨杀驴地杀了他。
这是咱们老百姓的一种善良美好的朴素情感,很好!但很多时候,意愿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阎王也劝不住一心寻死的人,韩信之死的主要原因确实是他自找的。他最后谋反了!
关于韩信之死的历史记载如下:
汉十年,陈豨果反。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
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部署已定,待豨报。
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
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因为上述记载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所以就不再翻译了。
但是,很多人认为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吕雉在拉拢韩信不成之后,对韩信的栽赃陷害。平心而论,这种刻意为韩信开脱是没啥说服力的。因为这种行为表现确实很符合韩信的一贯性格。
韩信这个人呢,其实是一个相当纠结的人,喜欢灰色地带作业。虽然一开始并没有谋反自立之心,但经常会搞出一些难以自证清白的事情来。打个比方,就跟某些并不一定想出轨但会习惯性跟一些男性玩暧昧的女生,是一个意思。韩信在赵地、齐地的种种行为,咱们之前已经介绍过了,确实有点让人对他无法放心。
韩信最终还是克制住了,放弃了三分天下的机会,然后在垓下之战后被刘邦剥夺了兵权。
这个时候,如果大家是韩信会怎么做?自然会夹着尾巴做人。自己都已经多次触碰了刘邦的底线,现在还被刘邦极其明显地针对性防范了,还不夹着尾巴做人,那不是自己找打吗?
但是,韩信并没有这么干,他收留了刘邦重点通缉的政治犯钟离昩,因为韩信跟钟离昩原来关系还不错。
作为朋友,想救钟离昩一命,这没问题。但你不能公私不分呀。钟离昩他是你韩信的朋友,但他同时也是项羽手下的头号战将,是刘邦和大汉的头号战犯呀。你可以不去抓捕他,但你不能窝藏他。或者你真的想救他一命,你可以先收留他,然后替他向组织求情呀。你这一声不吭地给他充当保护伞,这是几个意思呢?
果不其然,就在刘邦刚刚平定燕王臧荼的叛乱后,韩信就被人举报了,说他要造反。关于这次举报,有一说一,这更像是有人故意往韩信身上泼脏水。因为韩信后面的行为确实不像要造反的样子。
刘邦本来就对韩信极为忌惮和不信任,遇到这种事情,自然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了,于是便赶紧上会讨论。最后采用了阴谋小王子陈平的意见,打算再次利用韩信记吃不记打的性格,把韩信给诱捕了。
刘邦移驾云梦泽(今湖北、河南等部分地区),在陈县(今河南淮阳)接见各地诸侯,韩信作为东道主自然也是应该到场的。
这个时候,钟离昩就主动站出来提醒韩信了,刘邦这个人不是什么好人,这次突然驾临云梦泽极有可能就是针对你来的。你若是去陈县见驾,基本上就凶多吉少了。还不如另作打算,赶紧准备起兵造反吧!
可是,韩信这个人的脑回路是比较清奇的,他觉得刘邦会对自己怎么样,只是因为自己收留钟离昩让他觉得心里有点不痛快,所以便想着做个知错就改的好同志。所以就逼着钟离昩自杀,然后拎着钟离昩的脑袋去向刘邦表忠心去了。
咱不是故意去挑刺韩信哈,但实事求是地讲,像韩信这样的人,大家尽量要远离。因为这种人毫无立场和主见,想一出是一出,作为他的身边人或者合作者,风险真的是太大了,你不知道哪一天就会莫名其妙地被他给卖了。比如他对待钟离昩的方式,真的有种让人说不出味道的感觉,不该收留人家结果他收留了,收留之后又要逼死他去讨好刘邦,这么自相矛盾地折腾是哪般呢?里外不是人嘛!
结果,韩信刚去陈县见刘邦,就被刘邦给抓捕了。
韩信立马各种叫屈,但刘邦很轻描淡写就把他的申诉怼回去了。不是我刻意针对你,而是有人举报你,咱必须要走一个组织调查流程哈。
这个时候,韩信总算是清醒过来了,但依然极其不成熟。事已至此,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你还能怎么样呢?积极主动地配合调查,不要再去激化矛盾了呗!有啥事要放心里,等环境宽松点再说呗。但韩信一顿抱怨加嘲讽,说出了著名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
咱不是叫大家遇到什么事情一定要忍气吞声,而是希望大家要有“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思维,受不受委屈要取决于委屈的成本和代价,别为了图自己心里顺畅,是死是活都不管了。你韩信这个时候发这种牢骚有用吗?然后,事情发展到这样一个局面,有没有你韩信自身的原因呢?其实哪怕你韩信发完牢骚就心甘情愿地认栽了,我们都能理解你。关键你发完牢骚之后照样不服,那又何必发牢骚去激怒对方呢?
刘邦把韩信控制住后,并没有立即对韩信下杀手,而是将其贬为淮阴侯,重点监管起来了。
刘邦为什么立即杀韩信呢?其实也不是刘邦心慈手软。一方面是因为没有韩信谋反的实证;另一方面是韩信的功劳和威望太高,就这么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给杀了,会大失人心,甚至逼反很多诸侯王和功臣宿将。
可是明明已经被隔离审查、降职警告了,韩信却依然不知道收敛。今天说刘邦只能带十万兵,而自己是多多益善;明天对一心崇拜他的樊哙说自己不屑与他为伍。反正是得罪人的事情没少干。
这时,大汉王朝的形势风云突变,韩王信勾结匈奴谋反失败,继燕王臧荼之后,又一个异姓王落马了。所以刘邦便安排自己的哥哥刘仲去当新一任的代王,可刘仲这个人是个软骨头,刚一上任就被匈奴人吓得弃国跑路了。所以,代王的位置又空出来了,没有什么自家人可封的刘邦只好改立自己5岁的儿子刘如意为代王。可是刘如意只有5岁,挂名可以,处理实际事务还得靠其他人。所以,刘邦便选择了一直都表现突出的陈豨为代国丞相去督统赵、代两国的边防部队。
而且,当时长安的长乐公已经建成,大汉中央官员都集中到长安办公了,之前在洛阳的淮阴侯韩信也随同安置在长安。
这个陈豨呢,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人家是反秦元老,是刘邦和项羽在魏地攻打章邯军的时候,以特将身份加入刘邦队伍的。相当于他是刘邦集团的原始股东。刘邦被分封为汉王时,陈豨与樊哙 、周勃 、曹参 、夏侯婴 、靳歙 、周緤 等功臣将领被赐爵为侯。是史书记载里少数几位在灞上时期即明确封侯的人。后面,刘邦当了皇帝,陈豨也是与张良 、萧何 、樊哙 、周勃等十三位开国元勋一起被正式确立列侯爵位和封邑,被封为阳夏侯。尽管其食邑数量失考,但他后面休假回乡时,随行宾客就有一千多辆车子。反正是一个相当牛逼的人物。
陈豨因为原来做过韩信的部将(灭魏和平赵期间),对韩信是很尊敬的。所以,在去代地之前,便前去向韩信辞行。
韩信便借机鼓动陈豨找机会造反。理由其实也很简单,刘邦已经容不下功臣了,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所以,陈豨不如在代地谋反,把刘邦大军给引过去,然后自己在长安响应他,里应外合之下,天下可得。
陈豨什么态度,对韩信恭恭敬敬地献上三个字“谨奉教”。看到没有,这就是军神韩信那该死的威望和魅力。
后面,陈豨果然在代地造反了,然后刘邦想带着韩信一起去平乱,但韩信称病推辞了。
背地里,韩信和陈豨也有书信往来,希望陈豨那边坚持住,自己在长安准备用假的诏书赦免罪犯,然后奇袭吕后和太子,控制住京城。到时候,陈豨大举反攻刘邦,刘邦必败无疑。
但是,这个时候有一个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便囚禁了他并打算杀了他,门客的弟弟因此向吕后告密了。
吕雉打算把韩信召进宫给杀了,但又担心韩信不会奉诏入宫,便找来萧何,问他有什么好办法把韩信骗进宫来。
当初以性命担保韩信成为大将军的萧何给吕雉出了一个主意:假传前线捷报,说陈豨已死,要求各在京大臣去宫中参加庆功宴。然后,萧何还亲自去请韩信,说韩信即便称病,也要进宫去走走过场。
韩信对于萧何一向是心存感激和信任的,所以也就进宫了。但刚一进宫就被吕雉杀害于长乐钟室。
关于韩信之死,其实民间有很多演绎,比如什么“见天不死、见地不死”之类的,这个大家了解一下就行了,没必要太较真。
上述便是韩信谋反失败的主要过程,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韩信的行为水准确实很低,在赵国、齐国、楚国时,哪一次的谋反机会不比这次好?而且每一次都有人跟韩信把道理讲明白了,但是韩信就是死活不反,结果偏偏这次反了,这有点让人难以接受;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家觉得韩信这次谋反根本就没有可行性,所以认为韩信不至于傻到自寻死路。
咱们一个一个地来解释哈。
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实就跟个没长大的孩子一样。单纯、幼稚但又傲慢、清高,一方面记吃不记打,另一方面又受不了什么委屈……他这种人,其实很容易得罪人,又容易自己走极端的。
韩信之前为什么死活不反呢?因为他觉得刘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背叛他在情感上过不去。但他又不是那种真诚去报答刘邦的人,不想自立,又专干那种让人不舒服的事情。职场忌讳和规矩在他那里好像不存在一样。尽管刘邦已经多次传递了种种不信任和愤怒的信号,但他就是不知道去克制一下自己。跟个熊孩子一样,你不能说他一心想干坏事,但真的就到处惹事,还每次都不以为意……
这种人要如何才能醒悟过来呢?要被毒打!把他打痛了,他才会长记性。韩信就是被刘邦软禁了之后才醒悟过来,原来刘邦是不会无限包容他的嘛!
但是这种人,大家指望他的醒悟是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吗?不可能!因为在这种人的思想里,不对的、不厚道的、不仁义的都是别人,他自己是没有问题的。
其实我们有时候去看韩信的一生,都能把自个看迷糊了。这么一个用兵如神的青年才俊,却偏偏一点都通人情世故。前面的事情都不说了,就这最后几年。你也不想一想,为什么刘邦当皇帝还不到一年,就有人举报你呢?不就是有人在揣摩上意,了解到了刘邦对你的猜忌心思,然后想踩着你的尸体上位吗?换作你自己是刘邦,他是会相信举报者还是会相信你韩信呢?你觉得你是清白的,那又能如何呢?不杀你,把你送进高级养老院行不行?或者后面找个茬子再杀你行不行?最黑的一种搞法,先杀了你,大不了后面再给你平反、再给你亡魂道歉嘛!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你韩信本身也做得相当不好,有让人怀疑的理由,还没有一点防人之心,说句实在话,你韩信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冤枉。打工人要有打工人的觉悟,你哪怕之前跟刘邦闹了很多不愉快,后来再想办法去弥补,其实也未必没有活命的机会。结果你被人家全面控制住了,才知道反抗,这是一个成年人该有的觉悟吗?
小说《三体》之中有一个核心思想:一定要尽最大可能地保护好自己的宇宙坐标不被其他文明知道,如果知道了其他宇宙文明的存在,一定要第一时间的动用所有资源去消灭它。啥意思呢?就是要尽一切可能保证自己核心利益的独立性的意思。
这一点上,韩信显然是没有活明白,都被人家缴获了武器,才想起你不是人,你对不起我,我要报复你……这不就是亡羊补牢的思想吗?关键你韩信也不是第一次亡羊了,而是羊都快亡干净了,补牢确实晚了点。
然后,我们再来聊聊韩信谋反是不是异想天开的事情。
这一点我们还是要尊重韩信的专业才能,谋反其实也是一场战争,只要是打仗的事情,韩信永远是希望的保障。韩信谋反成功的可能性其实还是相当高的。
首先,韩信是有无与伦比的品牌优势的。像他这种军神级别的人物,只要站出来起义了,是非常容易获取支持的。这一点跟我们现在的网红能轻松获取流量是一个意思。比如陈豨就轻松成为了韩信的榜一大哥了嘛!
其次,韩信选择路径和方式也是非常合理的。当时刘邦本人已经外出平乱了,只要他能够迅雷不及掩耳地控制朝廷中枢,基本上就大局已定了。具体可以参考司马懿父子的高平陵政变。因为大家要知道,刘邦军中将领的家属都在长安,韩信真要控制了长安,那就不用四面楚歌了,只要陈豨派兵反攻刘邦,刘邦的大军就会崩溃。
然后,韩信既然能够释放几千罪犯,说明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有人在配合他的。所以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武器装备问题,估计韩信也早已密谋好了。有这几千死士,韩信是足以打进皇宫并控制皇宫的。后世高平陵政变、玄武门之变那样的高端局其实都不需要什么数以万计的大部队的。
最后,控制了朝廷中枢,韩信就掌握了政令的控制权和合法性,谁是反贼谁是良民,韩信说了算,他是非常容易在长安城内迅速组建起一支数量庞大的部队的。政治合法性这种东西威力巨大,比如赵高和胡亥叫公子扶苏去死,扶苏虽有怀疑但只要他不想背上谋反的罪名就只能乖乖自杀。很多外围人士,压根就了解不到什么内幕,他们只能相信红头文件嘛!
但还是那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韩信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就决定了他干不了这种需要把人性拿捏到极致的活。最后再次因为没有防范好自己的身边人和错信了萧何,而功亏一篑。
所以呀,我们很多朋友都决定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怎么冒犯别人都没错,当自己被命运毒打之后,却把所有的怨气撒往他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