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体育登陆网址

散文的线索及作用

散文的线索及作用

散文的线索及作用一、相关知识点1、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是散文的材料,犹如一颗颗珍珠,“神”即散文的中心思想,而线索就是串联起珠子的“线”。线索是全文发展的脉络,贯穿文章始末,使文章化零为整,浑然一体。例如:《荷塘月色》以游踪为外线,作者的心理变化为内线;《囚绿记》以“择绿——恋绿——囚绿——释绿——念绿”为线索。2、常见的线索类型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⑤时空线索: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变化等。 ⑥见闻线索: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线索。3、线索的作用和效果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特殊方面: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二、常见的设问方式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本文采用××和××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3.文章第×段写了“……”,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三、高考真题(1)(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建水记》)(2)(2015·江苏卷)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比邻而居》)四、解题要领——如何梳理散文的线索梳理散文的线索主要是根据体裁寻找线索,不同的散文,其线索往往不同。如写景散文多以时间、空间为线索,状物散文往往以具体的事物或者是象征事物为线索,写人叙事散文多以感情为线索,文化哲理散文往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的线索可能是某种情感或是某个人,也可能是某个道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标题和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事物也可能成为文章的线索。五、答题模板文章以XX为线索。作用:结构上XXX,内容上XXX。六、对点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

故乡的炊烟

周成新

①炊烟是一根绳子,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炊烟是母亲眼角的泪,穿过透明我能看见她的苍老。炊烟是父亲脸上的皱纹,背靠它我能感受到他的内心。②清晨,炊烟是起床的号角。我用它唤醒了整个村子。放水,烧火,下面条。临走时,我轻推父母的房门,告诉他们,我走了,锅里的面半掩着,起床后可不要忘了再热下。随后,父母起床了,邻居起床了,整个村子全都醒了。③中午,炊烟是回家的小憩。走在放学路上,我远远就能看见自家的炊烟。一阵一阵地突突直冒,袅袅升起。饭菜香吊起了我的食欲,紧接着便是一顿最美好的畅想。饱餐之后,大家又开始各奔东西,忙里忙外。④傍晚,炊烟是劳累的归宿。我漫不经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田埂上、码头边、小路旁,乡亲们收起锄头、钉耙、扁担,一个个全都拖着疲惫回到家中。放下农具,放下书包,换下衣服、拾掇零碎。然后,一家人围在桌前,踏实地吃着,美美地聊着。不怕时间,不怕催促,有时很早,有时深夜。最后上床睡个安稳觉。⑤风中的炊烟是个姑娘,一位、两位,一群、两群,相约着,簇拥着,腾空而跃,妖娆地舞弄身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无论走到哪儿,你都能看到她的美。她从不害羞,从不遮脸,只要你愿意,何时何处都能见着她的舞。雨中的炊烟是个勇士,柔弱中带着刚强,柔嫩中带着坚硬。他用微笑去接纳无情的每一次,敞开自己的宽容和大度。拥雨入怀,化作薄雾,将整个村子罩住。最后,在空中徘徊,飘入空中,形成一处醉美的仙境。雪中的炊烟是位母亲。寒冷裹不住她的热情,积雪挡不住她的柔嫩。她的爱一点一点地从灶膛升起,冲出烟囱,冲破屋顶。积雪再厚也把持不住内心的感动,慢慢地一点一滴开始融化,最终化作泪水顺着屋檐快速流淌。很快,整个屋顶又恢复了往日。⑥白天的炊烟有些透明,和云在一起,你很难看清它的脸。长长的,一阵一阵直入天空,一眼望不到边际。晚上的炊烟,再白也是黑色。你怎么看也看不到。它喜欢与你东躲西藏,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只有循着烟味你才会得知它的存在。一道一道地趁着黑夜偷偷上天。你怎么找也找不到它的影子。⑦乡下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很长很长,凸出屋顶的或方或圆的烟囱。为了应对下雨,有的还会用瓦片、砖头或是铁皮斗笠半遮着。⑧农村的孩子放学或放假都要烧饭,尤其是放假。几个小伙伴玩在一起,做功课在一起,烧饭也在一起。灶膛里的火越旺,炊烟就越大。大家常喜欢一边烧火,一边急跑到屋外去看炊烟。大家相互约定,比比谁家的烟冒得多、冒得长、冒得久。谁冒得早,谁就勤快。谁冒得久,谁家的饭菜就多。谁冒得浓,谁家添的柴火就多。炊烟结束后,大家又聚在一起玩耍,等待父母回来吃饭。小学至初中阶段,我曾很长一段时间在家烧饭。炊烟成了我的伙伴。每次看到它,我总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⑨不同的柴火烧出的烟也不同。白的、灰的、青的,甚至还有黑的。稀饭、米饭、面条,炒菜、馒头、熬汤。不同的伙食,不同的柴火,不同的炊烟。⑩离家上学之后,我见炊烟的机会少了。只有在放假的时候,我才能与它相伴。再后来,工作了,我再也难以见它。只有在每次回家的时候,我才能看见它,看见灶膛边坐着的父母或是祖母。⑪如今,家里的灶膛还在,可是祖母没了,炊烟没了。每次回家,我都要登上二楼的阳台,看自家的烟囱,邻居的烟囱,甚至全村的烟囱。烟囱一个个巍然耸立,可怎么也冒不出烟来。我知道,有时它仅是一个摆设,只有在腊月或是红白喜事的时候,它才会自豪地高昂头颅,仰天长啸。而那时,我却也很难见它。⑫长期在外,我一直都很庆幸我所生长的那个小村还在。小村里的民房还在,厨房还在,烟囱还在。虽然难见几次炊烟,我却还是十分开心。因为,只要它在,我对故乡就会有种思念。而这种思念,则更是无时无处不在。(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对点考题】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答案】线索:炊烟。作用:①以“炊烟”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我”关于故乡的记忆集中呈现出来;②以“炊烟”为线索,体现了农村的生活状况及其变化,便于表达思念故乡的主旨。思维流程第一步,通读全文,找出线索本文的标题是《故乡的炊烟》,而“炊烟”又是主要写作对象,文中写了故乡过去的、现在的有关炊烟的情况,并借此阐发主旨。据此,可判定本文的叙述线索就是“炊烟”。第二步,依据文本,分析作用(二) 夜宿双堆集 艾煊(1)松木做的门窗,边框变形、翘裂;窗上插销插不上,门也关不严。床上油腻腻的被子,冒出刺鼻的汗酸味。一盏15瓦的吊灯,暗得发黄。这个双堆集的小旅店,店址,说起来会使胆小的旅客毛骨悚然。我手头有几张淮海战役中的双堆集照片,纵横交错的交通壕、堑壕,里边横七竖八躺满了国民党士兵的尸体;堑壕的胸墙,是尸体和泥土混和在一起,一层一层垒叠起来的。这是黄维兵团的野战工事。小旅店的宅基,就坐落在这曾填满尸体的战壕上。(2)月亮悄无声地走进屋来,撩得人难以入眠。(3)我起身走到院中,惊醒了树荫下的一群鹅,它们惊慌地互相报警。我绕过了这个部族的宿营地,走到门外。(4)零零散散的居民平房,没有一星灯光,没有一点声响。此地农民,还是那种早起早睡的习惯。(5)我像个梦游症者,缓缓地走到尖谷堆上。在这片无边的大平原上,昂首独立,成了一座巍巍泰山。围困黄维兵团时,七八里外就可看到这个尖谷堆。小土山上,有固守的阵地,有炮兵观测所。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军,扼守在这制高点上,拱卫一里外兵团部的安全。双方在这座小土山争夺过多次。三十六年后再到双堆集来,在路上,我眼望着吉普车的窗外,搜寻这个赫赫有名的尖谷堆,但一直不曾见到。直至走到它的面前,它似乎才从梦中醒来,睡眼迷糊地迎接客人。难道尖谷堆变矮了?(6)现在,尖谷堆上矗立了一座测地用的高高铁塔。我踏着瞭望人员上下的垂直铁梯,攀登上了塔顶的平台。(7)圆月立在中天,能看到整个大平原的极边。天上、地下,处处都是那么纯净、明亮,但仔细辨认,却什么也看不真切。一层轻柔的纱幕,罩在大平原上,远方和近处,村庄、树林、小河,全都迷迷蒙蒙,似有若无。(8)站在尖谷堆的铁塔上四望,这里,显然不是双堆集,但它又确是双堆集。昨天和今天,事实和幻景,理智和情感,常常难以如一。关注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9)深深刻印在我记忆中的双堆集,那是一个大战的战场,尸体、坦克、大炮,杂乱纷陈。那天是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正是阴历十一月十五。那晚也和今晚一样,圆月悬在中天。我走进成了废墟的双堆集,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屋,只有许多土墙断裂的空屋框。市集的南边,蒋介石第二快速纵队的将军们,把三百辆无法快速逃跑的汽车,排成了一条军事史上罕见的汽车防线。关注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10)双堆集村外的田野上,挖成了一方一方与人体等长、与人体等宽的长方形土坑。每一土坑里,躺着一名伤兵。一排一排一排,成百上千,伤兵身上盖着降落伞布片或者军毯。布片上军毯上,盖满一层浓霜。这就是黄维兵团的野战医院,名副其实的野地病房。战斗结束的第二天清早,人道主义的山东老区担架队,来到了这块地方。(11)激烈的枪炮声停息了,午夜后的双堆集,也像今晚这么静。(12)胜利的夜晚,我虽然全身极倦,但睡不着。第二天一清早,又走到头晚月光下看不十分真切的战场。坦克、大炮、汽车、尸体、浓霜。朔风在平原上疾走。我拍了一些照片。坐在尖谷堆堑壕的胸墙上,把拍纸簿搁在膝头上,为新华社写了一篇硝烟刚落、和平刚刚起步的战场速写。((13)已经持续了三十六年的和平岁月,就是从那天夜晚开始的。(14)很久就有重访淮海战场的愿望,有种种理由来,也有种种原因不能成行。现在,我来了,看到它确是变了。原来的旷野(军事术语叫开阔地),建了房屋;原来几千名伤兵躺着的土坑式的野战医院,已还原为玉米正在成熟的粮田;原来摆满了汽车、坦克、大炮、死尸,沟壕纵横密布,层层设防固守的战场,重新种上了水稻、玉米、棉花;原来光秃秃的村庄,又长满了遮天蔽日的大树。唯一没有变的,是黄维的作战指挥所,这幢下半截砖砌上半截土垒墙的五间平房,还是当年的样子。战后房主回来,填平黄维在室内挖的掩蔽部和交通壕,拆除堆在顶盖上几尺厚的沙包。单是这装满泥土的麻袋,房主在这屋里就回收了五百多条。(15)这样的战场遗迹,存留已经不多了。我在碾庄圩黄伯韬指挥所附近,也看到这样一幢房子,那是墙壁上布满了弹孔的瓦顶砖墙。房子已出现了倒塌险象。房东老太和她那位与新中国同龄的女儿都说,他们将尽力保存好这面墙壁这座房。这屋、这墙,是一页活的、生动的历史资料。(16)我站在尖谷堆的铁塔上,既看不到昔日的战场,而新的历史画面,在朦胧的月光下,也看不很清晰。三十年的闭锁,时间,在这里似乎是停滞的。居民大多还是住在那么低矮的、土墙草顶的简陋茅屋中。和平,在这里实现了,但富裕、幸福,还有待争取。(17)历史车轮,不会永远停留在旧痕的深辙中。(18)但我愿让追求新生活的居民,从战时的双堆集迁走。迁到五里外的旷野,重建一座新的双堆集。让原来的双堆集,仍旧凝固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的旧貌上。让这一小片土地上仍旧布满堑壕、地堡、汽车防线、坦克、大炮、黄维的指挥所,一排排与人体等长等宽的土坑形野战医院。 (19)这并非我忽发奇想,我接触过许多人,几乎都有这个愿望。 (20)让这里的空间凝固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同样的时间上,凝固在和今晚月色同样明洁的月色中。让未来的历史学家、战史学家,亲身经历一番一九四八年真实的历史环境。研究真实的昨天,以推动理想的明天。让作家、画家、电影导演,让这些艺术家们,在这真实的战场环境里,追想当年,幻想未来,以这里的历史事实为基础,驰骋万里,仙游千年,无穷无尽地翩翩联想。让国内和国外的旅游者,认识一下再也不会重复的昨天的战争场景。认识一下阻碍历史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的人们,是怎么样在这片土地上进行决斗的。认识一下人民的中国是如何从血与火的堑壕里诞生的。认识一下特殊的中国现代史。关注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21)但愿这里将会变成一座淮海战役的战场博物馆。在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上,再现历史决战场景的地方,只不过占了三数平方公里,但这一小片土地的价值,也许会超过千百万亩土地上种出的庄稼。 1.尖谷堆上的“铁塔”在行文构思上有什么作用?【答案】①铁塔是文章线索,尖谷堆上的铁塔贯穿全文,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②铁塔是作者观察的立足点,便于描写双堆集朦胧的月夜景象,营造寂静朦胧的氛围;③铁塔是双堆集今昔变化的见证,引发作者抚今追昔的思考与感受。【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具体落在行文线索上。文中的“铁塔”第一次出现在文中的第(6)段,“我”从小旅店走出来,攀爬上塔顶的平台;第二次是在第(8)段,“站在尖谷堆的铁塔上四望……昨天和今天,事实和幻景,理智和情感”,“我”抚今追昔;第三次是在(16)段,“我站在尖谷堆的铁塔上,既看不到昔日的战场,而新的历史画面,在朦胧的月光下,也看不很清晰”,“我”对今日双堆集未来的思考,对英雄的缅怀。“铁塔”作为“铁塔”作为双堆集今昔变化的见证,既是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方便作者描写月夜下的双堆集;也是本文的线索,将作者的抚今追昔的思绪窜连起来。